相关分类:
首页 >心灵保养 >

心理养生:自我调节 方能心里健康

发布时间:2017-02-20 14:09:13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黄帝内经》反复论述了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人体脏器所造成的损伤,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正是基于这种对“情志”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养生家相应地创立了许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畅养生法。

心理健康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以恬愉为务”的结果是“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证治百问》里也说:“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中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长寿之县,那里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乐观开朗。古往今来的老寿星,无不是笑口常开的乐观者。

大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精神乐观可使人体营卫之气运行正常,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黄帝内经》又认为乐观与心神的关系较为密切:“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意为:乐为心主,出自膻中,心神舒畅,乐意外达。除此以外,中医养生学还认为,喜乐与宗气的功能攸攸相关,如《延命金丹》里云:“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泰然。”说明只有心神正,宗气行,喜乐才能表现于外,心君则能不着迷惑。明代有首《祛病歌》非常耐人寻味,歌云:“人或生来血气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祛。心病还须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此称“快活祛病法”。可见精神乐观还能治病养病。

乐观的表现分作情绪上的乐观和意志上的乐观,情绪上的乐观主要表现在气色、言语、行动、眼神和意识等方面。形于色:人体心情舒乐,气和志达,则气机畅流,血脉和利。外观面红肤润,气色含蓄协调,精神焕发,舌体红润光泽附有薄白苔;乐于言:言为心声,心神喜乐,则言必出于外。心神舒畅,气机和调,宗气充足,呼吸均匀,必然会语言准确,流利清楚,语调柔和,悦耳动听。此谓:喜感于心,声必欣悦;乐感于心,言必舒畅;行于动:神乐则五官四肢欲动。心神司位,气血各主,肌肉丰健,筋脉舒利,技巧自出,敏捷灵活。故表现出喜乐自然,谈笑风生,口有言,手有势,足有舞。此乃一乐生百趣;彰于目:目为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

心神昌乐,五脏有藏,精气上荣,则目光炯炯,黑白分明,启闭自如,默默传神,皆为悦愉的表现;著于识:心神乐则心思有序,精神不乱,意识清楚,思维敏捷,善于分析,遇事不慌,主意多,办法好,工作效率高。

因此保持乐观的健康心态,一要淡泊名利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去病方”;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牢骚满腹,对他人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二要舒畅情绪,就是设法变人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从而为健康长寿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素养以及爱好,选择一些适合本人身心条件的方式,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够舒畅情绪即可。三要排遣郁闷。古代的调畅情志养生法一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舒畅情绪,另一方面也主张当人们已经处在忧闷之中时,必须设法尽快将其排遣,以免造成精神疾病。

标签: 心理 方能

精彩推送

推荐

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