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性 > 两性身理 >

急诊工作像个老大难要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2016-11-03 09:49:18

病人多、病情急、任务重,这是大多数人对急诊科的印象,然而急诊科的难处远不止这些。近日,《生命时报》记者先后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体验,通过观察他们的日常工作,倾听急诊医生心声,目睹并深刻感受到了当下急诊科的困境。

挡不住人:多数病人没必要看急诊

“医生,你快来看看,我刚喝了矿泉水后肚子疼得不行。不过,坐车过来后,现在又不怎么疼了。”“你先坐一会儿,看看情况再说。”半小时后,这位“病人”未接受任何治疗就“康复”出院了。7月23日,记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见到这一幕。急诊科主任医师余剑波说,他当天接诊的50多名病人中,就诊者多是胸痛、慢病治疗、定期输血等常见病。“整个上午没有属于急重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余剑波告诉记者,“每天五六百人次的急诊量中,只有不到1%属于急重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不到10%。”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说,由于该院已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可以预见,一些在门诊没挂上号的病人将转向急诊,急诊的压力将会更大。”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华栋教授告诉记者,急诊科人满为患在全国都是普遍现象。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急诊质控中心统计,按照病情分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接诊病人有50%左右属于非急诊病人,这个比例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则接近60%。

梅雪表示,不同于其他科室以治疗、检查为任务,急诊科的任务是救命。但现状是,很多没必要看急诊的病人涌入急诊科。他认为,急诊科“挡不住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病人不了解急诊科职能,以为急诊科大夫看病水平更高。其实,就一般疾病诊断而言,急诊医生不一定比其他专科医生水平高;二是病人抱有“图方便”心理,看到医院门诊挂号处排着长队,就直接来急诊挂号;三是我国急诊科没有拒绝病人的权利,任何病人在急诊门诊挂号后都能进入治疗。

解决这个问题,梅雪认为,一方面,国家应制定门诊分级制度,达到急诊治疗要求的才能收治;另一方面,加快分级诊疗建设,将病人留在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减轻医院压力。

转不出人:躺在抢救室近两年的大有人在

再过两个月,91岁的黄奶奶就在北京朝阳医院抢救室躺满两年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军宇告诉记者,2014年9月,黄奶奶因肺部疾病生命垂危,在该院抢救室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如今,病情早已稳定,基本不需要药物治疗,只需转到有呼吸机的二级医院即可,但黄奶奶却在抢救室“住”了下来。每次家属来看望老人,王军宇总会劝其为老人转院。而老人家属认为,治疗费用可以报销,没多少经济负担;若老人发生病变,在这里救治会更加及时。

事实上,黄奶奶只是急诊科滞留病人的缩影。王军宇介绍,北京朝阳医院抢救室现有40名病人,有10多个是滞留病人。他们的滞留导致其他有5名病人只能躺在走廊上的可移动病床上。

按照《急诊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规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但现状是,很多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超过72小时。”朱华栋指出,北京卫生计生委急诊质控中心曾经在北京市各大医院做过一个调研,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病人滞留超过72小时的比例达到1/3,个别医院甚至达到一半。滞留原因各异:因床位紧张不能及时收治住院;有些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一些老年患者因无人照料而不愿出院;外地病人认为在急诊等床入院,就医成本更低等等。急诊科滞留病人的增多,不但抢占了更多的急诊资源,而且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王军宇认为,将滞留病人转出去,医院要把好第一道关。达不到急诊标准的病人应“拒之门外”,做好滞留病人及家属劝导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医联体”医疗机构周转,加快康复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建设,让病人能“下得去”。

标签: 急诊工作

推荐

精彩推送

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