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性 > 避孕 >

高校体测乱象究竟“病”在哪儿

发布时间:2016-11-02 15:26:00

近日,天津一所高校在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校免责协议书,引起学生的不满,这则“学生体质测试要签‘生死状’”的新闻也在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一项旨在唤起学生运动热情的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却严重走样,把学生体质测试视为高危行为只是其一,更为严重的还有学生体质测试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记者后来从该校了解到,在媒体报道这件事之后,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生签订体质测试免责协议的决定。

推责的惰政管理

高校体测签“生死状”,是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黔驴技穷的惰政管理。《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学校虽然不是企业,但《安全生产法》是通用的,安全管理责任是相同的。

众所周知,“生死状”不是免责的金牌。高校体测签“生死状”,一签了之,虽然简单省事,但让学生感觉参加“体质测试”会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不利于督促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和正确看待体质测试。防范安全风险,学校应该尽到应尽的那份责任,而不是用“生死状”这样的土政策、霸王条款来推卸责任。只要学校尽到了责任,万一发生意外相信法律是会依法界定责任的。

“生死状”凸显安全责任无意识。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校成为“滴水不漏的防护墙”,学校也不可能成为学生一切安全的保护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学校可当甩手掌柜,一切与我无关,相反学校具有更多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责任,这责任不仅是在校内,也延伸到校外。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学校有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学校无关,这些不是学校签“生死状”所能决定的事,而是最终由法律说了算。“丑话说在前”也要依法说话,而不是学校的自言自语。对签“生死状”的乱象,必须依法纠偏。

“生死状”成免责金牌

学校取消了体测免责协议,见证了舆论的强大。但是,笔者以为,这未必是舆论的终极胜利。

要求签订免责协议,校方固然有推卸责任之嫌,可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能是校方想认认真真来实行这个体质测试,所以才煞有介事地要求签订协议。这虽然不妥,可总比某些马虎对待体测的学校要好。现在学校迫于舆论压力取消了协议签订,这是责任担当的表现,还是为规避责任将体质测试形式主义、走过场?假如真是后者,取消签订协议也算不得好事。

体质测试也好,平时的体育锻炼也罢,只要合理控制运动强度,一般不至于发生什么问题。只是,锻炼毕竟是动态的,中间也可能出现某些突发状况,给学生带去伤害,让学校增添压力。然而,即便有意外,也要一分为二,区别对待。倘若是教师管理不力,或者是有学生患有某些不适宜参与高强度训练的疾病,校方没有摸底调查致使问题发生,那教师与学校显然难辞其咎,即便签订了免责协议,学校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假如只是纯粹的意外,比方学生跑步过程中突然摔伤等,事发突然非教师所能控制,那纵然没有协议庇护,学校也不至于受到多大的牵连。

体测初衷是通过测试掌握学生体能发展状况,通过测试发现问题,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体测并非洪水猛兽,“生死状”也不是校方的免责金牌。学校有自我保护意识没有错。可是,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学校自己挑起责任与担当,管理到位,责任到位,保护好了学生,也就保护了自己。至于一些非人为所能控制的“飞来横祸”,法治社会,自然有法律作为保护伞,学校不必过度担忧。

总之,“生死状”不是免责金牌,责任担当才能撑起一方晴空。

须读懂现实焦虑

校方要求学生体测时签订“生死状”,并以此来免除自身的管理责任,显然违背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其勇敢地说“不”,是完全必要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法治社会,对于相关政策是否违背法治精神,进行理性的反思永远必要,但如果仅止步于这个层面,则很容易流于表面而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鉴于此,我们在反思校方硬性要求学生体测时签订“生死状”是否符合法治原则的同时,更应该读懂“生死状”出笼背后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并以此举一反三,才能寻求到社会善治的标本之策。

从报道的情况看,校方之所以要求学生体测时签订“生死状”,是为应对学生体质差可能发生意外所面临的巨额索赔。尽管这种免责式的“生死状”根本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也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或免除校方的相关法律责任,但校方还是一意孤行地“病急乱投医”,这不仅凸显了当前大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客观现实,也更凸显了校方在管理方面的无奈与无助。

不难看出,要求学生在体测时签订“生死状”,是校方不得已的下下选择,其背后反映出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严重滑坡的弊端。这是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要改变这一现状,并以此避免大学生参加体质锻炼成为高危行为的负面效应,显然不只是签订一纸“生死状”那么简单。笔者以为,解决的上策之道,就是综合施策,努力让体质测试回归“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制度本意。如此,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体测时可能发生意外校方须担责的现实焦虑。这是读懂大学生体测“生死状”背后现实焦虑的关键,也是科学制定政策解决现实难题的立足点。

体育课遭遇挤压

尽管高校体测签“生死状”与“代测”现象引发了不少质疑。不过,大学生的体质测试,还真是让高校操碎了心。既要完成锻炼体测的任务指标,又要避免可能的运动猝死风险,虽然后者的发生概率极低,但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如何面对学生家庭,责任与风险如何担当,的确也是高校难以承受之重。既然如此,高校要求学生签“生死状”的做法固然欠妥,但单方面指责大学,同样并不公平。这背后所暴露出的大学体测责任与风险担当的不对等,显然不应被忽视。

现在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啥事儿都“从娃娃抓起”,唯有体育是个例外,这才是当下教育生态的真实写照。尽管各地都在强调并出台政策来保证体育课,但锻炼严重不足、体能体质未能得到重视和发展,仍是中小学生的普遍现状。相比国内体育基础教育的边缘化,欧美国家从学校到家庭对于体育都相当重视,除了体育课,孩子更要参加各种课余的体育赛季,而同样的时间,国内的孩子恐怕都在各种补习班里坐着。娃娃时欠下的债,指望到了大学一下子偿清,当然不切实际。而高校体测乱象的根源,与其说是高校不负责任,毋宁说是当前教育生态下体育遭遇挤压的反映。

标签: 高校 体测乱象

推荐

精彩推送

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