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 科研资讯 >

婴儿喝中药苦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7-03-17 09:43:29

  一、婴儿喝中药苦怎么办

  1、选对时间很重要

  上午8~10点或下午2~3点服药。

  专家解析:研究发现,一天24小时内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分别在上午的8~10点钟和下午的2~3点钟,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而饭后半小时以上服药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能减轻药物味苦的感觉,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尝试让宝宝在这两个时间段服药。

  2、冷热服用区别大

  放凉后再喝,最好控制在15℃ ~36℃。

  专家解析: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 ~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头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 ~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3、速度加快易入喉

  加快服药速度,减少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

  专家解析: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建议妈妈鼓励宝宝一口气喝下汤药,或者亲自用汤匙喂宝宝,这是减少药液苦味的好办法,也可采用吸管服用。

  4、喝点开水去苦味

  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

  专家解析:宝宝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还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

  5、加点蜂蜜也不错

  煎好后调些蜂蜜,帮助肠胃易吸收。

  专家解析:一般中医在开中药时大多都会加入甘草作为调味。但对于部分宝宝来说,仅凭甘草的甜味,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中药那种呛鼻和苦涩的味道。最好煎好后调些蜂蜜,最好是儿童专用蜂蜜,这样中药的味道能顺口些。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宝宝的肠胃吸收,且营养丰富,具有润肺、润肠等药用价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种微量元素有可能改变药效,因此需遵医嘱。另外,也可以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加入甜菊叶子,同样能达到中和苦味的作用。

  如果宝宝感受风寒,出现打喷嚏、流清涕等症,温度高一些可以帮助宝宝发汗解表。对于遇凉容易腹泻的宝宝,中药的温度最好在40℃左右。

  二、宝宝服用中药注意事项

  1、糖不可以随意加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汤剂里放点糖,使得服用时口感好一些。其实,去苦味随意加糖不可取。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白糖性偏热,因此有些中药汤剂加了白糖,会改变药性而影响疗效。红糖味甘易生湿,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不能加。患有寒症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

  2、生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内关穴,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3、忌口没那么麻烦

  很多妈妈觉得喝中药还有一件很头疼的事:在服药期间有N多忌口,不能吃辣、不能吃绿豆、不能喝茶、不能吃海鲜等等,让宝宝生病时吃饭也不香。其实,没那么紧张。

  4、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忌口

  绿豆、浓茶等食物或许有解药的作用,但只要你家宝宝不是这样喝药:一口中药一口浓茶,那就没什么问题。为了稳妥起见,只要让宝宝做到在喝药的前后一小时忌口,别吃那些有风险的食物就行了。

  5、服药时吃平和食物

  中药的忌口都是一些生冷寒凉或燥热的食物,无论是否忌口,这些食物本来就不应该多吃。所以,为了服药安全,也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建议让宝宝多吃一些中性平和的食物,例如红薯、扁豆、牛奶、银耳、鸡肉、蘑菇等。

  三、让宝宝乖乖喝中药的秘诀

  1、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舌面,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即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2、意煎药量

  药只要喝够量就行了,多喝对病情也没多大帮助。一般来讲,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小家伙儿”们相对就听话一点了,可将中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岁以后家长就省心多了,分两次服用即可。

  3、糖分热证寒证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有位妈妈说“每次给宝宝喂中药时都吐出来了,还哇哇哭半天,让我心疼得都跟着掉泪,如果中药是甜的就好了”。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4、浓煎“很重要

  儿童服中药要以”浓煎“为主。注意,”浓煎“可不等于”久煎“,因为久煎可能会造成部分中药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儿感冒用的中药多为解表类药,药味芳香易挥发,久煎易失去解表疗效。浓煎方法为:将中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持续15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倒出并根据儿童的年龄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经验的家长能直接煎出合适用量最好)。

  四、宝宝吃中药要注意事项

  1、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2、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3、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4、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阳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5、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精彩推送

99118